在新中国奋斗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的科学家,他们深扎泥土,名字不为人广知,却默默撑起了中国的一片天,他们是真正的“大国明星”。
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留意这些藏在“不出名”的科学家。就这样,化学工程学家陈家镛便慢慢地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
陈家镛于1922年2月17日出生于四川省金堂县。见证了兵荒马乱的时代,陈家镛身上怀揣着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努力奋斗。
从小开始,他的每一步都是在践行昔日他所承诺下的诺言。
怀揣着科教兴国的愿望,陈家镛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当时国内专业几乎一片空白的化学专业。1943年,陈家镛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毕业,并选择在校担任助教。可是,陈家镛知道,自己所学到的化学知识是十分有限的,要想有更大的作为和成就,出国留学是最佳的选择。于是在自己强烈的海外留学意愿和出色的学习成绩下,陈家镛顺利获得了进入美国伊利诺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学习的留学机会,并相继取得了该校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学业有成的陈家镛接受了国外的邀请,成为了一名研究工程师。此期间,陈家镛在美国建立了自己的家庭。舒适的工作环境,高额的经济收入,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陈家镛全部都拥有了。但就在这种个人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一项协议使陈家镛做出了一个令其他人难以理解的事情,他要放弃在美国所获得的一切,他要回国。
1956年,中美达成协议,中国留学生的归国之路不再受阻。这项协议签订之后,同年10月,陈家镛带着自己的妻女放弃了美国的一切,回到了祖国。祖国现代化建设,我要回国,祖国需要我。
回国之后的陈家镛因为有在国外担任工程师的经验,于是来到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所担任研究员。在这里,陈家镛完成了一项令世界都震惊的成就。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自古以来人们就将炼铁冶金和烈火相联系,而陈家镛发明的这项技术却彻底颠覆了人们这一观念。陈家镛在冶金技术上另辟蹊径,结合我国矿产实际情况,发明出了一项新的冶金工艺——湿法冶金工艺。这一技艺的发明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冶金效率,以现代化学的手法与冶金相结合,中国的冶金技术实现了质的跨越。陈家镛也成为了我国湿法冶金技艺的开创者。
不止于此,回国之后的陈家镛一心扑到了科研当中。创立中科院绿色过程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为推动建立反应和分离的整体数学模型夯实基础。陈家镛和他的团队在化学研究的路上越走越远,研究得越来越深入,不知不觉,我国的“湿法冶金”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0年,陈家镛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8月26日,陈老先生在北京寿终正寝,享年98岁。
陈老先生付出毕生心血建设新中国,没有浮夸,没有高傲,朴实无华,映射出老一辈科学家们人性的光辉。我相信,当陈老先生逐渐远去,中国在新一代手中会走向更辉煌的明天。